梭磨河从雪山深处蜿蜒而来,一路诠释着嘉绒圣地的辽阔。沿着国道317线川藏线,用眼睛翻阅雄伟的雪山、深邃的峡谷、广袤的草原和神秘的湖泊。6月,马尔康进入旅游旺季,渐渐热闹起来。
马尔康市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更是嘉绒文化腹地。山风扬起垭口的经幡,峻拔的山体上耸峙着钢青色岩石筑就的官寨和碉楼,与云相接。非遗藏香袅袅生烟,唐卡绘画笔笔精诚,从莫斯都岩画的封尘千年到哈休遗址的史前文明,从中国圈舞“活化石”的锅庄到“东方建筑明珠”的土司文化,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宝藏文化愈加璀璨。
柯盘天街
迷人风景的背后,活跃着浙江省驻阿坝州马尔康市帮扶工作队的身影。自2021年结对以来,工作队把推进文旅产业发展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引入浙江“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立足绿色生态优势、红色革命传承和独特的嘉绒文化,采取“全系统构筑+点线面贯通”的形式,做好“文旅融合、全域旅游”这篇文章,着力将马尔康市打造为历史有深度、文化有厚度、旅游有热度、康养有温度的国际生态旅游文化名城。
“马尔康,扎西德勒!”日前,来自温州市平阳县疗休养团的职工们在朋友圈发布了在马尔康旅游的照片。在西索民居,热情的马尔康人民为他们献上了圣洁的哈达。“我们第一次来到马尔康,土司文化让人感到非常新奇,明天准备出发去九寨沟,总体来说对这个路线很满意”。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一些远在千里之外的小众旅游目的地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浙江人也开始关注这些曾经属于计划之外的旅行地,并付诸行动,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川西之旅。于是,平阳和马尔康两地试点在职工疗休养团里增设新路线和新玩法,出台相关补助政策,并签订“山海共语”战略合作协议,聚力打造“山海共语”特色文旅品牌,携手擘画跨区域文旅协作发展蓝图。
西索民居
据统计,马尔康全市共有5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14处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1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辖区内有卓克基嘉绒藏族文化旅游区、松岗柯盘天街文化旅游景区、梭磨河大峡谷等景点,境内生态、红色、民俗等文旅资源富集,但马尔康市的文旅产业却一直面临旅游资源开发类型单一、居民参与不足、产业单打独斗等问题。
为此,浙江省驻阿坝州马尔康市帮扶工作队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完成了《马尔康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提出利用好文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把马尔康打造成西部旅游第一驿站。当然,打造高品质的全域旅游体验,还要让更多有内涵、有流量的产品和特色品牌“生长”出来。工作队每年为马尔康嘉绒锅庄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赞助400万元,先后举办了阿来诗歌节原创诗歌大赛、“净土阿坝·嘉绒优品”美食文化节、“礼赞百年风华·相约醉美康城”惠民演出、“山海情·时尚风”时装发布秀等城市品牌推广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也使得马尔康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也在国内外不断提升。
丹波村
同时,基于全域资源优化,工作队按照“一山一水一藏寨、一村一产一花语”的理念,选定英波洛村、洛威村、纳足村三个“花语藏寨”精品点位,充分考虑项目的差异化和互补性,做到分类打造、整体推进、串珠成线、连线成片,打造了“花海+文化”“花海+体验”“花海+消费”三大场景,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来自英波洛村的达瓦拉姆便抓住了乡村民宿发展的机遇,规划建设了一家藏式特色民宿——达瓦拉姆小屋。2021年,民宿正式开始营业,凭借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和真诚的服务,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客人。2024年9月,一次由浙川对口支援资金支持的民宿女管家技能提升培训班,也彻底转变了她对未来民宿发展的思维模式和认知。随着游客量的增加,她把所见、所学、所得更好地转化成提升民宿服务的动力,链接周边资源,联动嘉绒刺绣、禅修、藏香制作等非遗体验,带动周边更多村民加入到乡村旅游发展当中。
如今的马尔康市旅游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文旅业态显著增多,全市年接待游客达189.4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5.402亿元。许许多多的村庄也成了绿色富民的家园,旅游产业发展以后带动就业和增收成效明显。仅莫斯都村和洛威村每年就带动200多户增收,每户务工和土地租金年收入可增加3500元至12000元左右。
通过资源展示、线路共推等方式,浙江省驻阿坝州马尔康市帮扶工作队将进一步强化市场导向与创新驱动,推动协作模式从“单向帮扶”迈向“双向赋能”。溯源往时,照见来日。河谷之上的晚风,终将吹来尘埃落定。
来源:潮新闻
原标题:从一条路线,看文旅融合发展
共享联盟·平阳蔡玲珑记者甘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