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夏天,中组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的号召,让跨越2600公里山河的浙江省温州市与四川省阿坝州,开启了一场教育结对共进的“山海之约”。
三年来,136名温州教育人接续接力奔赴雪域高原,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582.82万元,在海拔3000米的课堂里上演“破冰行动”——从缺水缺电的窘迫到品质校园的焕新,从“单校作战”到“联盟造血”,从“读书不如放牦牛”的质疑到173名学子首圆大学梦的突破。这场教育帮扶不仅改写了阿坝高原草地三县中学的历史,更以一口井、一盏灯、一群人的坚守,浇筑出美丽阿坝民族团结的“石榴花开”。
今天,当温州数智改革的“课堂云”“教研云”“阅卷云”飞到雪山之巅,当高原教室的灯光照亮藏区孩子的未来,温阿对口支援的教育答卷,正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写下最温暖最有力的注脚。
硬件升级
从“缺水缺电”到“品质校园”
在阿坝县中学崭新的操场上,身着校服的少年们正为足球赛奔跑呐喊。三年前破旧的操场尘土飞扬,如今塑胶跑道、运动设施一应俱全,整齐的教学楼,高标准的多媒体教室,这里摇身一变成为现代化的美丽校园、智慧校园、品质校园。
2022年,鹿城区对口的浙江省驻壤塘县帮扶工作队在前期调研之后,多渠道协调整合帮扶资源,先后投入浙川对口支援资金4779万元,全方位加强壤塘县中学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并比原计划提早两年于2023年6月全面建成投用,如今办学规模提升至1500名学生。
在壤塘县中学,盛传着“给水给电真给力”的瓯海中学校友暖心接力故事。2022年寒冬,教学楼缺水成困,瓯海中学援川教师徐建文急寻校友相助。1988届校友贾小凯闻讯而动,慷慨捐赠30万元掘出“瓯壤井”,汩汩清泉涌出,孩子们捧水嬉笑,干涸的日常化作甘甜。次年枯水期,2018届校友李雨航发动温州杨红慈善基金会,联合意尔康再捐20万元打造“鸿源井”,寄意“鸿鹄之志,饮水思源”,把立远大志向、怀感恩之心的种子深埋壤塘学子心田。
2024年末,老旧发电机频“罢工”,瓯海中学援川副校长包祥龙一声呼吁,校友夏天翔立捐25万元。新机轰鸣时,灯光霎时点亮校园,书本上的字迹如星子闪烁,停电的阴霾烟消云散。
“一口井”润泽渴望,“一盏灯”照亮前程,给水给电,更是给教育前行的希望!不止于此,浙江省驻阿坝州帮扶工作队发动社会各界不遗余力改善高原办学硬件设施,三年投入9685万元实施22个教育项目,包括浴室改建、图书馆新建、校园网络升级,惠及阿坝州13个县(市)。
量身定制
从“千人一面”到“精准突围”
初到阿坝县中学的第一堂课,周杨至今难忘。教室外,冷风卷着砂砾直往衣领里钻;教室内,汉、藏、羌、回等各民族学生的眼睛却亮得灼人。一位家长的话刺痛了他:“读书不如放牦牛实在。”但孩子们的眼神让他坚信:“必须推开这扇窗,让山里的世界与远方相连。”
周杨是温州中学副校长、高中语文名师。2024年2月,他与瓯海中学的包祥龙、永嘉罗浮中学的金家照作为第二批组团帮扶校长,各自带着3名学科优秀老师,分别前往阿坝县中学、壤塘县中学、红原县中学开启组团帮扶。
彼时的阿坝教育,如同高原上的格桑花,美丽却脆弱。全州高考本科上线率不足20%,艺体特色几乎空白,优质教育资源极度匮乏。
“教育帮扶,扶智更要扶志。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山区的教育资源仍存在一定差距,这客观上限制了孩子们的视野。东西协作,就是为了打破这个壁垒。”周杨说。
周杨团队开创性在阿坝县中实施“出彩教育”。初中开设美术、声乐、足球等兴趣课程,高中推出艺体高考专班。2024年,该校艺体生本科录取率突破60%,普通类本科实现“零的突破”。
今年该校2025届高三艺体生专业考试成绩亮眼,26名学生超过本科线,创下历史新高。“出彩教育”成果出彩。
这样的突破,如今在受援学校已成为常态。各个名师团队结合当地实际,给学生“量身”定制学法指导,推行“班研体”等新招,老师们的教学技能不断提升。如今课堂更活了,学生更会学了。
三年来,温州推动受援学校组建“教学联盟”,利用“温州云阅卷”平台开展联考12次,举办“云端课堂”76节次,让高原学子与沿海名校共享优质资源。2024年高考,阿坝州受援学校本科上线173人,重本率提升2.6%,红原县中学更实现一本“零的突破”。壤塘县中学包揽中考“一类模式”“二类模式”双状元。
制度革新
从“人才输血”到“取经造血”
在红原县中学,校长金家照的“三把火”烧旺了教育热情。他推动修订《教师职称评聘方案》,设立“浙红奖教金”,累计奖励师生506人次。2024年,5名红原班主任赴温州结对学习,带回“班级成长档案”“家校共育日历”等新理念,全校班级管理评分提升40%。
三年来,5个“名师工作坊”开展“共读一本书、共研一课题”活动65次,培养出1名学科带头人、20名州县骨干教师。
除了“组团式”帮扶县高中的12名老师(包括3位校长)外,鹿城区、瓯海区、永嘉县、乐清市、平阳县还对口派出了16名教师支援各结对县(市)中小学校援派教师队伍,选优配强,构建起“山海多维协作”的帮扶机制。
不光“送资源”,更要“强筋骨”——温州名师团通过完善管理制度、优化激励机制,让受帮扶学校管理更精细、运转更高效——有的学校重组管理体系,量身定制校训、办学目标;有的汇编规章制度,推广数字化管理,累计出台54项帮扶计划,让每所学校都“有章可循”。
结对帮扶不玩虚的——“牵手工程”“示范工程”,让骨干教师从“跟着学”到“自己会”。先后选派36名教师去温州跟岗“取经”,97名教师考察学习;请浙江名师线上线下开讲座、传经验,特级教师就来了25人次!今年3月,温州又派15名“硬核”教师接力支援,队伍越来越壮大。
民族融合
从“山海情”到“石榴红”
2024年盛夏,56名阿坝少年在温州洞头海滩第一次触摸海水,幸福快乐的笑容至今令人难忘。三年来,组织阿坝青少年赴浙开展研学、夏令营、学习团等系列活动16批次、1279人次,持续擦亮“浙里阿坝石榴红”青少年“三交”品牌,有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办方精心为孩子们搭建交往交流的平台,让孩子们走出大山看见更广阔的世界。研学活动中,孩子们参观科技馆、体验AI课程、与浙江学生结对。“浙里阿坝石榴红·温壤好伙伴”石榴籽夏令营活动,现场两地青少年牵手联谊、才艺交流、友情交融,唱出民族共同体青少年最强音,新华网阅读量超120万。
关注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的另一重要目标。
在阿坝州,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已融入日常教学,以文化浸润筑牢共同体意识,让每个孩子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
结语:教育星火永续山海
川西高原,雪山巍峨;东海之滨,浪潮奔涌。三年来,温州以“山海协作”为纽带,以打造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的温阿教育合作“升级版”为目标,聚焦阿坝州教育短板,精准施策、倾力相助,在雪域高原书写了“四个明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师资水平、管理能力、学生素养提升)的答卷。2025年新一轮“组团式”帮扶教师已整装待发,“常青藤计划”将引入浙江优秀退休教师驻点支教,“教育数字化赋能2.0”项目计划推广5G云课堂,让牧场山区中小学校也能“直通”浙江名师讲堂。
当“带不走”的队伍扎根川西高原,当“山海情”化作“石榴红”,这场教育帮扶的接力赛,正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浇筑最坚实的基石——在这里,每一朵格桑花都向着太阳绽放,看见未来!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石榴花开向未来 三年接力,“温州名师团”的山海之约
记者伍秀蓉通讯员顾秀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