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藏书楼与中式藏书轩相呼应
籀园承载着丰富的温州文脉
在籀园传统园林与现代建筑美美与共
温州网讯 近日,籀园在社交平台持续升温,成了人们寻觅“慢时光”的好去处。这座百年园子,前身为清乾隆年间温州首富、名士曾唯、曾儒璋的私宅依绿园,如今既是温州教育史馆,更是“一步一景、步步见史”的活态园林——它不与城市的喧嚣隔开,反倒像个安静的角落,把松台山的青、九山湖的碧、老建筑的肌理、新草木的生机,都温柔地拢在街巷里。著名语言学家赵瑞蕻曾评价它是“温州文化教育的灯塔”,这一定位恰如其分地勾勒出它在城市文脉中的分量。
让人不自觉地慢下来
籀园的妙处,在于能让人不自觉地慢下来。未进园门,远远就望见半圆形石门上的青石匾额——南通籍状元张謇手书的“籀园”二字,字体敦朴遒劲,笔锋被岁月磨得温润。匾额上方还有青田诗人杜师预篆书“旧温属图书馆”六字。
籀园门口,一棵大榕树投下大片浓荫,与周边九山湖岸的行色匆匆形成反差。迈步其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言籀怀梅”景致,一株苍劲的梅树静静伫立,既致敬孙诒让先生,也缅怀曾在战火中守护古籍的图书馆老馆长梅冷生。梅树后方,便是园东的服膺轩,这座坐东朝西的建筑临着九山湖,曾是曾氏兄弟的会客厅,如今作为文献阅览室。
水汽混着草木香扑面而来,让人不自觉放轻脚步。这座园子面积不大,布局却藏着巧思,7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一步一景”的脉络清晰可辨:园西的籀公祠被四面回廊环绕,透着沉稳气象;北面的西式二层白色藏书楼藏在树影里,中西风格在此处融得格外和谐;白色藏书楼前,孙诒让、黄溯初、金嵘轩的铜像静静伫立,默默注视着这座园子的变迁。
此外,“服膺揽月”依服膺轩旧貌布景,“依绿听荷”在九山河支流种植着来自瑞安玉海楼荷花,还是孙诒让父亲种下的荷花的“后代”。“文德代序”则以文德堂为核心寓意文脉传承,四景与建筑相映成趣,让园林与历史在光影中交织。
“江苏大员”梁章钜赞叹不已
这座园子的故事,始终绕不开“书”与“教育”两个词。从曾氏兄弟的私家园子,到温州图书馆的旧址,再到如今的温州教育史馆,三百年间,它像一位沉默的记录者,把温州文脉的流转都刻进了砖瓦里。
清乾隆年间,曾唯、曾儒璋兄弟购置九山湖畔五亩多地,建成私家花园,借杜甫“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之句,命名为依绿园。园内景致错落,服膺轩作为书斋,成为兄弟俩日常治学、创作的重要场所。
1847年,曾任江苏巡抚的梁章钜寓居温州期间,曾游依绿园,这位来自园林文化深厚之地江苏的高官大员和著名学者,对依绿园赞叹不已,称其“水木明瑟,亭馆鲜妍”,还特别提到“所编桂屏,所筑水槛,尤具匠心,为他园所未见”,足见依绿园的独特魅力。
学者夏鼐出入籀园超百次
晚清大儒孙诒让,别号籀庼。1913年温州文教界人士集资重修曾氏“依绿园”故址,建籀公祠,纪念孙诒让。1915年竣工后,更名为“籀园”;1919年,白色藏书楼正式对外开放,定名旧温属公共图书馆,为温州市图书馆前身。私家园林成为众多人共享的精神家园、近代温州学术胜地,夏鼐、夏承焘等文人学者常来此,《夏鼐日记?温州篇》记载其出入籀园达一百多次。
后来,温州市图书馆搬迁至新址,这里的功能随之转变。2012年,温州教育史馆在此正式开放,成为全国首家向公众开放的地方教育史馆。虽占地仅1530平方米,展陈面积700多平方米,却藏有2000多件展品,展示着温州一千七百多年的教育人文历史。
正给女儿拍照的黄女士笑着说:“网上说这里是‘遛娃宝地’,不仅照片拍起来好看,小孩也能学到新知识。”
温州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周承露认为,籀园既是“温州文化教育的灯塔”,又是活态的园林与纪念馆:“从私家园林到孙诒让纪念地,再到图书馆、教育史馆,它始终是温州文化教育的灯塔,见证着近代教育的发轫与文脉的延续。”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 这座“江苏大员”点赞的依绿园 如今是展馆和“慢时光”打卡地
记者陈希茜/文 陈立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