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

瓯居海中 有龙则灵

温州都市报 254

温州百姓的2024龙年正月年味,气氛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达到高潮。

  中国人对龙情有独钟,温州人丝毫不例外。

  今年春节至元宵期间,温州各地的舞龙活动接连不断,其中不乏温州独有的龙元素民俗活动,比如有各式精美龙灯展示、碇步龙表演、划大龙、参龙等。

  温州这座城市为何有如此丰富的龙文化传承?这,或许要从古老的神话《山海经》中那一句“瓯居海中”说起。

20240227140313.png

 一

  众所周知,温州的城市历史距今长达2000多年。在温州的东海畔居民定居于城市之前,《战国策》如是描述此地百姓:“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这样的认知,与《山海经》中“瓯,居海中”的定义相吻合。

  瓯,也就是古温州。居海中,说明当时瓯地百姓生活的地方,是大海中的小岛,四面被海水包围。

  正如古人常说的“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正是龙生活的地方。也就是说,在很早很早以前,龙便在温州百姓的心中占据重要位置。

  今年春节期间,温州比较小众但极热闹的龙元素习俗活动中,有一项为板凳龙,如,鹿城藤桥下岸和永嘉瓯北珠岙的板凳龙巡游,都相当热闹。

  假如打开地图比对这两个地方,我们不难发现,藤桥下岸与瓯北珠岙,都处于瓯江下游,且彼此相距不过10公里。此段瓯江继续往下,就来到温州市区的江心屿一带了。

  珠岙的“岙”字,为浙江、福建一带的固有名词。沿海地区的山间平地为“岙”,也引申为特指海湾或水中小岛。

  数年前,曾有学者指出,若把温州如今那些带“岙”字的地名都连起来,就是数千年前的温州海岸线。这不无道理。远的不说,就拿发现不久的朔门古港遗址的地理位置来说,至少距今1000年前,朔门古港一带还是瓯江与东海的江海交接处。后来,海岸线不断往东移,瓯江下游也越来越窄,才形成了现在的样子。2000年前,温州这座城市则与大海更近。

  许多从古沿用至今的地名,都带有当地某种特征,成为破译当地历史地理的密码。那么,一直在某处流传着的民俗活动呢?其中所携带的地域内涵信息量则更大。

  比如,春节期间盛行于泰顺仕阳一带的碇步龙,就是为当地溪流多碇步的环境“量身定做”的。

  过去,人们勤勤恳恳操劳了一年,终于到了春节可以休整一下。开心快乐,就成了那一刻的主旋律。

  温州各地流传至今的许多龙元素习俗,大多与此相关,既让人类敬畏的大自然(天地神)开心,也让自己开心。

20240227141616.jpg

20240227141627.jpg

 图源:温度新闻

  二

  温州的正月龙元素习俗中,还有一项是全国独有的,那就是至今依旧盛行于瓯海茶山、新桥,乐清,苍南,龙港等过去沿海或如今依旧沿海一带的参龙(唱龙)习俗。

  清乾隆《温州府志》载:“元宵,各岙迎龙灯。击鼓歌唱为乐……”

  如上所言,配合着乐器,参龙师在龙灯前随编随唱,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正月,温州百姓多半在岸上参龙;端午,则在竞渡的龙舟上参龙。

  去年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龙舟主赛场定在温州,这与温州民间一直盛行的参龙、龙舟竞渡等龙舟文化密切相关。

  当人们谈及描述温州的古诗词,有这样一首绕不开的,全诗如是:“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是处有花迎我笑,何时无月逐人游。西湖宴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

  这首诗的作者是曾任北宋温州知州的杨蟠,这是他离开温州后的回忆之作,他对这座城市的景物与风俗作了纪实性的描写。全诗中最后两句“西湖宴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描写的便是温州端午盛况:温州古城西面的西湖中,正在举行着龙舟争标赛,这场面引得湖边多少阁楼里的人们把珠帘卷起来看(不下钩)。

  至元朝,元人统治者极为仰慕汉人文化,两宋时期的端午龙舟争标赛,更是他们此前在草原上见不到的场面。

  元人如何还原这样的场面呢?通过绘画。

  被称为元朝“界画第一人”的宫廷画师王振鹏,在还原龙舟争标这件事上,也立功了。因为他的故乡正是温州,龙舟竞渡的场面,他在故乡几乎每年见到。

20240227141700.jpg

令人欣慰的是,王振鹏的《龙舟夺标图卷》,如今依然传世。通过这件经典纪实性画卷,我们仍可以一窥“西湖宴赏争标日”的盛大场面。

  当然,如今“西湖宴赏争标日”又有了全新的诠释。纵然一千年过去了,如今的温州龙舟运动中心又落在了城市的西山脚下,这里的水面依旧进行着现代版的“西湖争标”。

20240227141723.jpg

  正月期间的温州,还有许多特有的民俗活动。

  比如,农历正月十三当日的泽雅周岙挑灯。

  如今,泽雅被人们称为“纸山”,就是到处都有传统造纸业的一座大山。但是若如上文的“岙”所言,泽雅大山山脚的周岙,是否也与大海有某种关联?

  至少,不过百年前,泽雅山脚与大海的距离,确实也没有那么遥远。比如,与瓯海泽雅紧邻的鹿城藤桥,有一村名潮济村,挨着的,还有上埠头村。

  顾名思义,潮济,就是瓯江涨潮时涨到此处为止;上埠头,则是东海船只上溯瓯江与戍浦江,最终会停在上埠头下岸。

  如今,你若悠游于上埠头,依然能在许多老屋的院落里找到腌塘的旧迹。

  所谓腌塘,就是存放造纸水竹材料的池塘。在千年纸山泽雅造纸鼎盛时期,这附近一带,全都从事着与此相关的行业。

  周岙挑灯,挑的就是与造纸行业相关的纸灯,多是百姓用竹枝挑着各式纸灯集体巡游。其中最具规模的,亦是龙灯。

  回溯温州造纸业,在北宋就已经很发达,其时温州蠲纸有“天下第一”的称号,为朝廷贡品。

  与温州的纸与龙元素相关的正月民俗,数百年前,在乐清北面还诞生出了首饰龙。

  通过以上举例的这些温州正月习俗,我们可以看出,过去温州大海之畔的居民,在正月龙元素这件事情上,其实是彼此暗自用心的,可以说各有其精致一面。而乐清首饰龙,可谓精致一面的佼佼者。

  正月巡游的首饰龙,制作工艺极其复杂,结合了木工、油彩、刻纸等各行手工艺的精华。所以,如今不仅首饰龙工艺是国家级非遗,甚至连带着首饰龙身上装饰的“龙船花”——乐清细纹刻纸,因其精美度和工艺难度,也成了国家级“非遗”。

20240227141745.jpg

关于乐清的“龙船花”,元代大德年间的《乐清县志》上有载:“社里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为众欣赏,与民同乐。”

  由此可见,乐清一带的龙船巡游历史,只会比“龙船花”更久远。

  从“瓯居海中”的被发文身之民,到后来不断在重大节日里“与龙共舞”,再到后来将龙元素不断精细化,发展到令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的程度……这些至今流传于温州各地的正月龙文化习俗,让我们得以一窥过去温州百姓的创造力和娱乐精神,也是解开温州古老海洋文化缘起的通道之一。

  来源:温州宣传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瓯居海中 有龙则灵

  特约撰稿人:温州日报 翁卿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