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

“温州蓝夹缬”的前世今生故事

LECMS 5893

清晚期戏曲人物纹蓝夹缬棉布被面

王河生和学徒在制作蓝夹缬制品

  温州网讯“种蓝得靛,衣被乃染;雕花夹布浸,蓝白相与间。”这话说的是我国传统印染“四缬(xié)”技艺之一的夹缬。

  蓝夹缬技艺,是一种温州地方传统印染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至元、明,夹缬向单蓝色转化,最后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壤地区辐射。

  今天,就来看一件清晚期戏曲人物纹蓝夹缬棉布被面,听“温州蓝夹缬”传承的故事。

  ■前世传说

  曾是民间婚嫁必备用品

  这件清晚期戏曲人物纹蓝夹缬棉布被面,是由温州市民捐赠给温州博物馆收藏的。它呈长方形,长280厘米,宽220厘米,由四条蓝夹缬棉布缝制而成。每条蓝夹缬棉布各自印有四个蓝底白花长方形图案,整个被面共计16个图案。

  仔细观察这16个图案,您会发现其布局格式极其相似,均为长方框、六角形或曲边六角形框内有6个对称布置的人物,框外为牡丹、梅花、菊花等花卉纹以及双喜、回纹装饰带,布局繁缛,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然而由于图案化、符号化较强,装饰效果较为明显,民间绘画艺术气息明显。虽然这16个图案的布局相似,但仔细辨认,您会发现它上面的6个人物性别、年龄、发饰、服饰,以及他们手中所持武器(如刀、剑、鞭)、朝笏等,都有所不同。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表示,根据张琴著《中国蓝夹缬》一书,该被面的夹缬图案,表现的可能是昆曲《天门阵》的内容。

  他介绍,蓝夹缬,曾是浙南民间婚嫁必备用品;它以蓝靛(中药板蓝根的植株所制)为染液;表现以晚清至民国时流传的昆剧、乱弹、京剧等戏文情节为主要纹样,辅以花鸟虫兽等大吉祥纹样。温州蓝夹缬技艺,有实物可查的,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过去蓝夹缬技艺曾普遍流传于温州地区,如今在瑞安市、乐清市、苍南县等地得到了较好保护和传承。该项目2011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曾以温州为中心流传

  夹缬,又称为夹染,同古代的手工印染蜡缬(蜡染)、绞缬(扎染)、灰缬(蓝印花布)被称为传统手工印染的“四缬”。缬,古代汉语里专指在丝织品等物上印染出图案花样。夹,则是对印染工艺的描述。因此,夹缬是使用夹版入染的一种工艺方法。蓝夹缬,是以靛青为染料,用两片纹样对称的木板夹住丝或棉料染制出各种图案的织品,是我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

  据史料《二仪宝录》记载,称夹缬“秦汉间有之,不知为何人造”。《唐语林》《潘氏纪文谭》等文献记载,柳婕妤之妹“使工镂版为杂花之象而为夹缬”。诗人白居易也曾吟咏“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清异录》中更有青年书生卖琴卖剑以换夹缬,说明了其价值不菲。《宋史》中甚至还明确记载诏令“客旅不许兴贩夹缬”。

  “夹缬”作为最古老的一种印染艺术,始于秦汉时期,盛行于唐宋,隋炀帝曾令工匠们印染五彩夹缬花罗裙,赏赐给宫女和百官妻女,唐朝时期,夹缬色彩斑斓,极为盛行,官兵的军服也用“夹缬”来做标识,夹缬艺术到了唐代非常的盛行,敦煌莫高窟彩塑菩萨身上穿的多是夹缬织物。到了宋代,朝廷指定复色夹缬为宫室专用,二度禁令民间流通,夹缬被迫趋向单色,进入元明后,工艺相对简单的油纸镂花印染风行中原,夹缬终于湮灭于典籍,并慢慢绝迹。明清以来,夹缬在以温州为中心的浙南地区,以单色——蓝夹缬的形式流传,并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壤地区辐射。浙江温州、江苏南通等地区至今还收藏、研究、传承着这种古老的印染工艺,为现代生活服务。

  伍显军介绍,根据张琴著《中国蓝夹缬》可知,清晚期以来,浙南蓝夹缬可以分为萌芽、形成、发展、高潮、转型、突围、衰落等七个发展阶段,图案特征分别对应打八仙、拜团圆、尊像会、叙事施、亮相苏、工农兵、染坊秀等,时间从大约1853年至1989年,到1989年就基本停产。改革开放之后,质优价廉的精美机制纺织印花产品大量出现,制作工艺复杂,技术含量要求高,制作时间长、过程辛苦的蓝夹缬印染产品缺乏竞争力,这也许是衰落停产的原因。

  ■今生故事

  “温州蓝夹缬”传承人

  国家级非遗项目“温州蓝夹缬”传承人王河生的温州采成蓝夹缬博物馆就在瑞安马屿净水村。

  12月3日,记者来到了这里。刚走进馆里,记者就被一个古色古香装饰的产品展示厅给吸引住了。这是以蓝夹缬技艺衍生产品为主的展示厅,大厅正中央摆着两台织布机,机布机和四周的墙上悬挂着各类产品,有蓝白相间的传统蓝夹缬被面,有蓝布花系列的桌布、服饰、围巾、靠枕、茶席、茶托、包等生活用品,多款色彩鲜艳的麻布及丝绸面料的彩缬技艺产品尤为显眼。

  除产品展示厅外,一楼还有炼制染坊和游客体验大教室,除了日常生产,还承担生产制作演示和DIY制作的作用,游客或学校团体前来时可以体验蓝夹缬制作工艺及靛青染料炼制操作全过程等。二楼的藏品展览厅分为四个区,分别通过图文介绍和有关蓝夹缬工艺使用的工具、原料等实物展示,生动再现了从原始社会的草麻披到棉布制衣,再到后来有了印花内容的演变。在展厅里还可以看到不少明清时期的蓝夹缬印花布,上面印有百子图、南戏人物以及花鸟图案等。

  王河生说,他的祖辈曾在温州市区康乐坊开洗染店。旧时的洗染店,即帮客人洗衣服,同时还提供染色的服务。而最主要的染料,就是靛青。小时候,瑞安不少村民种植靛青,拿靛青叶子制成染料做蓝夹缬。到他出生时,这家洗染店已经停业。

  “我对于蓝夹缬最初的认知来自我的父亲,在10多岁时,我曾经跟着父亲学习了蓝夹缬等印染技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没有从事相关工作。”王河生说,直到他40多岁时,他才在北京从事了印染行业,生意做得也很不错。2007年,作为王氏染坊传人的他决定回到瑞安老家,在村里成立靛青专业合作社开始规模化种植靛青,并在2008年开始自筹资金筹建温州采成蓝夹缬博物馆,并于2010年9月开馆,博物馆一年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

  近几年,王河生参加了全国各地的文创、农博类展会。在今年11月30日刚刚结束的2020温州国际时尚文化产业博览会上,王河生带来了蓝夹缬及蓝染衍生产品。“这次展会,我们带去产品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青睐。”王河生说,在他看来,蓝夹缬这种古老技艺,除了需要传承之外,更需要发展,而发展就需要与市场接轨。

  王河生介绍,目前,他已成功开发出靛蓝、青黛、板蓝根茶、蓝花布、彩缬等五大类的衍生品,涉及100多种产品,包括包、衣服、装饰画、围巾等。今年10月,他在市区公园路开设了一家直营店,里面有销售蓝夹缬及蓝染生活用品。他说,接下来,他还会向市民提供蓝夹缬及蓝染技艺体验服务。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陈培培/文张啸龙/摄

标签: #温网 #新闻 #体育 #娱乐 #交友 #旅游 #文化 #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