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

70年,温州不断“解锁”医疗新模式

温州新闻 3796

  1897年,第一家西医医院——定理医院的诞生,西医医疗从此在瓯越大地上“蓬勃发展”。

  在外国人资助下建立起温州第一家西医医院20多年后,温州又有了第一家国人自主创办的西医院,直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在医疗规模、医疗技术还是在医疗改革、医疗服务等方面,温州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全国“第一”。

  激荡七十载,温州医疗卫生事业在改革中发生着巨变,一张规模大、覆盖广、惠及900多万温州人的“健康网”全面建立。截至2018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80.75岁,这比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足足增加了45.75岁。

  这一“壮举”的背后,是健康服务的“触手可及”。从全城仅一家西医医院到家门口的“15分钟医疗服务圈”,从第一台外科手术到精准医疗,从“赤脚医生”到社会力量办医……在健康中国的浪潮中,温州以改革者的姿态奋勇争先,探路的脚步,从未停止。

原白累德医院旧房

  艰难起步

  第一家西医院背后的历史突破

  历史的年轮总是在消亡与留存中向前延伸。在几经拆建中,除了一块“青石碑”外,定理医院、白累德医院的遗迹已荡然无存。而遗留的记忆,在一代代医者的心中涤荡。

  市中心医院ICU主任尤荣开曾查阅过众多的史料。那是1880年,英籍医师稻惟德在五马街一带开设了温州第一家西医诊所。次年,英国人苏慧廉来到温州,带来了奎宁、阿司匹林、碘酒等药品,在另一家新开的诊所里给人治疗疟疾、肠炎、伤寒等,甚至有时还会做上几台小手术,如拔牙、脓肿切开引流。一时间,西药和手术的神奇疗效,在温州民间一传十、十传百。苏慧廉索性将诊所搬到城西教堂后面,一排瓦房共有八间。直到1897年,选址在墨池坊杨柳巷10号的定理医院开张,温州有了历史上第一家西医医院,这家诊所才结束“使命”。

  西医东渐,在当时的温州“声名鹊起”。

  短短9年,定理医院门诊量就超过7万人次,住院4000多人次,医疗用房不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1906年1月,位于温州城区大简巷的白累德医院落成,开业一年内就有1.2万人来求医,开展的手术有321例。

  根据资料记载,医生会仔细检查病人身体,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尿、大便、血液化验检查,作出诊断,开具药方,详细交代病人服药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彼时的温州民众已经逐步接受西医开胸剖腹的治疗方法。

  西医的浪潮,与温州改革创新的基因相生相伴。

  1919年,浙江近代著名人士杨玉生等创办瓯海医院,温州有了第一家国人创办的西医院。这便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前身。

  “温州西医医院的大发展,以温州医学院的创建为标志,奠定了浙南闽北地区医疗中心的地位。”尤荣开说。1958年,杭州一批受过现代医学教育的医学专业人士踏上赴温的旅途,为温州医疗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外科钱礼、内科蔡孔长、眼科缪天荣、小儿科黄达枢等一代医学大家,形成了温州现代医学技术的强大力量。

  温医大附一院、附二院、附属眼视光医院、附属口腔医院……时至今日,我市医疗规划布局“收官”,形成了东南西北都有大医院的就医新格局。数据显示,医疗卫生机构数从1978年的877家增至5676家。

市中心医院最新全景图

  勇于创新

  三大改革背后的首创精神

  吃“改革饭”长大,走“创新路”起家的温州人,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也是风起云涌。以三大改革为标志,温州的医疗改革始终“瞄准”全国第一方列。

  温州市原卫生局局长毛汉涛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的沙城中心卫生院很热闹,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团前来考察,国家卫生部、温州市政府还专门为此总结经验。

  沙城卫生院股份合作制改革,拉开了全国农村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的大幕。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大发展带来农民创收,社会上个体医生的大量涌现,使得农村卫生院一度出现了“解体风”:员工不积极、都想往外走。1988年,借鉴农村企业改革的经验,沙城中心卫生院向传统的产权制度“动刀”——试行股份合作制,由国家、卫生院集体、职工个人三方参股,按劳分配,按股计利为辅,既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壮大公有资产。改制仅5年,卫生院经济总收入就达到137.16万元,人均创收5.3万元。

  对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这场重大改革,很多人的记忆模糊了,但以药品零差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仍为许多人“津津乐道”。

  2013年12月31日22时,温州的省市9家医院同步启动系统切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这一举动,意味着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组建市级公办医院管理中心,探索实行公立医院“管办分离”;推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调结构腾空间;率先出台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1+3”文件……2013年,温州入选第三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

  2018年,“14种抗癌药迎新一波降价”“除组团联盟进行议价外,我国已开启新一轮抗癌药专项谈判”等有关药品降价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像这样的药品采购、组团议价,温州早在2015年就开始探索,涉及的药品覆盖临床专科常用药、抗感染药物等,并创新把降价差额部分让利给患者和奖补给医院。

  在市卫生健康委体改处处长吴治鹏看来,温州公立医院改革已完成基础动作,正不断向“深水区”挺进。

  同样在2015年,温州康宁医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管伟立在香港联交所敲响康宁医院开市锣的画面,被历史永久地定格。

  2012年9月,温州被国务院医改办确定为全国唯一社会资本办医联系点。同年,《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称为“1+14”政策)火速出台。

  改革,打破“玻璃门”,推开“弹簧门”,实现营利医疗机构和非营利医疗机构“齐上”,国资、民资和外资“三资并举”。

  至此,温州创下了社会力量办医四个“第一”:温州华侨骨伤医院是全国第一家民办医院,温州康宁医院股份有限公司是温州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温州老年病医院是全省第一家混合所有制医院,和平国际医院是全省第一家台资合资医院。

  加速突围

  健康优先战略背后的民意分量

  在瓯海五社养老院的活动室里,老人通过电视机一键呼叫丽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医生。视频中,医生根据患者主诉,调阅了既往病历后,给出医嘱。

  70年前,背着小药箱、带着听诊器的“赤脚医生”满山跑的画面早已成为历史,“家庭医生”飞入寻常百姓家,看不见的“互联网”串联起医患间最亲密的距离。

  从缺医少药的年代中走过,当下的温州人,对家门口的“15分钟医疗服务圈”有着更真切的获得感:硬件设施不断提升,医疗技术加速升级,医疗服务更加暖心。不仅如此,去大医院看病的便捷程度,不夸张地说,就跟出门买个菜差不多。

  手机上预约挂号,到了医院直奔诊室,问诊结束刷个脸就能支付,到了药房取药回家……从门诊预存、智慧结算到如今的刷脸支付,看病“最多跑一次”惠及千万家。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人民的期盼,不仅仅停留在“能看病”“看好病”,如何“不得病”,成为新时期面临的新思考。

  伴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顶层设计的出台,健康中国,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巨大转变中缓缓走来。

  视线回到温州,从治病到防病,一张覆盖全民的全方位、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网”加速形成。

  新学期,温州中小学陆续开展视力和口腔健康检查;患慢性病的老年人,14个病种都能刷医保报销,在家就能坐等药品配送上门;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与龙湾区合作打造的“中国眼谷——温州眼视光国际创新综合体”呼之欲出……健康环境、健康素养、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产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

  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一批省、市级大医院盯紧学科品牌建设,引领温州加速形成“医学高峰”、走向“大区域”中心。

  控油减盐走进家庭,体育锻炼成为常态,健康体检自我监测,环境保护人人参与,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健康温州的图景正在绘就。

  从更长远的历史视野中回望,健康中国进程中的温州,健康之基正不断夯实,人民美好生活的梦想一点点照进现实!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孙余丹